1816年廣泛的農作物歉收使歐洲幾乎每一個國家都出現了「糧食騷亂」,激發了席捲歐洲大陸的革命激情。在美國,飢餓的人群往西遷移,改變了農業結構,拓展了領土。在中國,饑荒導致民變,引發了清朝由盛轉衰的道光蕭條。同時自然的陰霾還影響到繪畫風格和文學基調,促進了新宗教的誕生,新發明的湧現。一次全球性的氣候變化,影響了整個世界的走向。而自然史學家,把這一連串變化部分歸因於印尼的一次火山爆發。百年後,專家們開始擔心,冰島火山爆發是否會讓地球重返寒冷。
1816年,全球性的低溫襲擊了從歐洲、美洲甚至中國,據保守估計1816年北半球平均氣溫下降了0.4-0.7℃。在西方,這一年被稱為「無夏之年」,在民間的記憶裡被稱為「凍死人的1816年」。嘉慶年間的雲南饑荒與西方所說的「無夏之年」有共同的氣候背景。
氣候惡化直接影響糧食生產,而資源短缺則導致人類衝突。1816年廣泛的農作物歉收使歐洲幾乎每一個國家都出現了「糧食騷亂」,激發了席捲歐洲大陸的革命激情。
在美國,飢餓的人群往西遷移,改變了農業結構,拓展了領土。在中國,饑荒導致民變,引發了清朝由盛轉衰的道光蕭條。同時自然的陰霾還影響到繪畫風格和文學基調,促進了新宗教的誕生,新發明的湧現。
「凍死人的1816年」
根據美國民間的日記,1816年1月很溫和,東北部的大多數人家早早就熄滅了取暖的爐火。雖然也有寒冷的日子,但是很少,多數時間天氣溫暖如春。2月也不冷,有些日子比1月冷,但是天氣還算正常。 3月1號到6號一直颳風,4月隨著白天越來越長,氣溫卻變得寒冷了。東北部大多數地區下了凍雨,晚春的積雪沒過腳面。
人們發現綿羊凍死在了草場上,沒人見過這麼寒冷的春天。5月的第一天就像冬天一樣,天空中飄起了雪花和冰屑,柔嫩的花蕾凍死了,水塘和河裡結了半英吋的冰,地裡新種的莊稼經受著酷寒的蹂躪。
6月的寒冷是這個緯度的玫瑰從來沒有經歷過的。農夫們穿著厚外套,戴著手套在田間忙碌,盡力挽救殘存的莊稼。新罕布什爾州88歲的醫生愛德華,同時也是氣象學和天文學愛好者,他詳細記載天氣情況已經有80年之久。他從來沒見過這麼怪異的天氣,在1816年的6月7日,愛德華醫生寫道:天氣極其寒冷,土地凍得堅硬,風雪呼嘯了一天,在中午的暗影處,冰柱有12英吋那麼長。馬薩諸塞州的一位醫生6月12日寫道:自從進入6月以來人們對氣候的抱怨越來越厲害。到處是可怕的乾旱和奇怪的溫和西北風。
6月17日早晨氣溫下降到零度以下,佛蒙特市附近的一個農夫有很大一塊玉米田,這幾天晚上他都在田里燃起篝火,和家人輪流看守不讓火熄滅,以免玉米凍死。像
7月伴隨著冰雪而來,新英格蘭地區,紐約和賓夕法尼亞州部分地方覆蓋上了一層厚玻璃似的冰雪。那些勉強熬過了5月、6月寒冷的玉米在7月的冰雪裡還是難免一死。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最嚴重的還是8月,幾乎所有綠色的植物都冰封在霜降之下。
這一年的新英格蘭只有一點收成,糧食極度匱乏。對美國東北部夏天的生動記憶保存在下面的民謠裡:樹木沒有一片葉子,山脈光禿禿,田野愁眉苦臉,山崗陰鬱,枝梗枯槁,從沒出現過這樣的年頭。
這年夏季氣溫也有回歸正常的時刻,6月17日到8月17日的天氣還不錯,蔬菜生長起來,部分緩和了饑荒,愛德華醫生這樣精細的氣候記錄者也樂觀地認為前景將比之前預測的要好。但是寒冷再次降臨,在8月21日,愛德華用凍得僵硬的手記下:「霜凍和冰雪凍死了地裡所有的豆類和穀物,田里空空如也,像10月一樣一片雪白」。
這一天破壞性的霜降從加拿大南部蔓延到北卡羅來納州,9月11日寒流再次來襲,人們穿上了12月才穿的衣服。在隨之而來的冬季,溫度甚至下降到零下32℃,上紐約港結了厚厚的冰層,馬拉雪橇可以輕鬆地穿越巴特米爾克海峽從布魯克林直達附近的總督島。
1816年,糧食大面積歉收,玉米和穀物的價格急速上漲,農民的生活籠罩在死亡的陰影之下。位於新英格蘭的阿爾弗雷德村的村史中記載: 1816年被稱為「飢餓之年」,也被稱為「無夏之年」。
低溫之災
在亞洲的印度,1816年季風延遲,夏季陰雨連綿,加重了霍亂的傳播,瘟疫從恆河流域的班加羅爾一直蔓延到莫斯科。
1815-1817年,雲南地區發生大面積災荒,被稱之嘉慶大災荒,可以說,嘉慶大災荒是雲南近代有記載的規模最大、最嚴重的一次饑荒。據雲南《鄧川縣志》記載,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是歲大饑,路死枕籍。」面臨災荒,有些饑民被迫賣兒賣女以求活命,昆明詩人李於陽在《賣兒歎》中寫道:「三百錢買一升粟,一升粟飽三日腹。窮民赤手錢何來,攜男提女街頭賣。明知賣兒難救饑,忍被鬼伯同時錄……」
「無夏之年」除了造成嘉慶雲南大饑荒之外,在中國東部的廣大地區,這幾年也出現了一些極端低溫事件,如在台灣,1815年,新竹、苗栗皆「十二月雨雪,冰堅寸餘。」1815年彰化「冬十二月有冰」。1817年在江西彭澤縣:「六月下旬北風寒,二十九日夜尤甚,次早九都、浩山見雪,木棉多凍傷。」湖口縣:「六月低,天暴寒人 」。可見1816年夏季低溫並不僅僅局限在雲南一隅,而是影響到了中國的廣大地區,只不過在東部地區未造成大範圍的災害,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而已。
1816年的低溫不僅僅限於亞洲,美國東北部、加拿大的海濱諸省、紐芬蘭和歐洲也同樣如此。1815年拿破侖兵敗滑鐵盧,持續了20年之久的歐洲戰爭終於要結束了,但是惡劣的天氣開始接替戰爭,像死神一樣揮舞著鐮刀來收割生命。不像美國遭受乾旱,歐洲經受的是雨水過多,《泰晤士報》在1816年7月報道,寒冷潮濕的天氣正在毀滅英格蘭的草場和苜蓿,這對農民來說是一場災難,毀滅了大多數人生活的希望。
惡劣的氣候導致西歐的糧食大面積減產,法國和德國的葡萄受災嚴重,1816年的葡萄酒貧乏而且質量很差。暴風雨、罕見的降水導致歐洲許多河流,比如萊茵河氾濫。1816-1819年愛爾蘭爆發了斑疹傷寒傳染病,大約10萬愛爾蘭人死亡。英國BBC利用瑞士的檔案資料推測,1816年的死亡率是之前平均年份的一倍,也就是說整個歐洲因此死了20萬人。
歷史學家敘述說,「蜂群一般的乞丐」堵塞了道路,向過路人哀求。1817年,一位經過勃艮第的旅行者的敘述很有代表性:「乞丐本來已經很多,現在數量猛增;每到一站都有成群的婦女、兒童和老人聚集在馬車周圍。」另一位從不列顛群島來到勃艮第的旅行者補充說,這裡的乞丐數量雖大,「但絕對沒有在愛爾蘭包圍旅行者的人數那麼多」。在瑞士,目擊者說,大批乞丐擠滿了道路,像一支軍隊一樣。他們的目光充滿絕望。用當地編年史家的話說:「他們的面頰上泛著死者的蒼白。」
禍起火山?
1816年的夏季低溫令自然生態崩潰,但是極端氣候的原因何在?當時的人們難以理解,意大利和瑞士的農民把寒冷的天氣怪罪於新出現的避雷針,根據泰晤士報的報道,蘇黎世附近的農民真的把避雷針推倒了。雖然今天我們知道無夏之年與避雷針無關,但是除了一些基本共識,科學家和歷史學家還沒有徹底揭開謎底。
一般認為這一年的太陽磁場活動非常不活躍,用科學術語說就是處於道爾頓極小期。這段磁場不活躍期從1795年一直持續到1820年。在此之前的蒙德極小期造成了北半球持續70年的連續低溫。
所謂的蒙德極小期是指1645年到1715年太陽黑子顯著減少的這一段時期。這一結論是英國天文學家蒙德發現並提出的。在蒙德最小期時,歐洲的天氣比平常冷得多,倫敦人可以在冬天結冰的泰晤士河上舉辦各種活動。
蒙德極小期夾在更加寒冷的時期--小冰期的中間,1450年到1850年這段時間被稱為小冰期。在這段時期內,歐洲許多地區的冰川都有所擴大,溫暖的夏天消失了,河流、港口和運河都凍結了。第二個因素是在道爾頓極小期期間,太陽偏離了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這種情況每178-180年就出現一次。但是造成1816年寒冷現象的更直接原因是1815年坦博拉火山噴發。
1815年4月5日,沉睡了五千年的印尼松巴哇島坦博拉火山岩漿噴薄而出,氣勢洶洶。五天之後,也就是1815年4月10日晚7時左右,坦博拉火山岩再次爆發,隨後斷斷續續持續百餘天。這是坦博拉火山近兩個世紀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噴發,也是有史以來、有文字記載的傷亡程度最為慘重的一次火山災難,遇難人數總計11.7萬。
當煙霧消散以後,坦博拉火山已「噴掉了山頂」,其高度從4100米銳減到2850米。坦博拉火山爆發的劇烈程度相當於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爆發的十倍,噴出的火山灰在地球大氣圈中形成一個層面,它「一手遮天」,將太陽釋放給整個地球的光和熱給擋在了外面,導致低溫天氣。
因為火山灰在大氣層中需要時間流動,所以並沒有立刻影響附近地區的氣候,直到1816年影響才顯現出來。在此之前還有兩次火山爆發,分別發生在1812年的加勒比海地區和1814年的菲律賓,在大氣層中早已存在的火山灰因為坦博拉火山的噴發更加嚴重。
當時歐美的日記和報紙詳盡記錄了1816年的天氣,比如天空中不尋常的顏色,巨大的太陽黑子和其他怪異現象。這些資料從側面證實了今天的自然史學家的研究:太陽磁場的改變,巨大的火山噴發和太陽黑子活動造成了北半球的饑荒、乾旱和毀滅性的雨雪天氣。
氣候改變歷史
對自給自足的農民來說,糧食歉收常常意味著死亡。1816年糧食歉收後,從不列顛群島到歐洲大陸,從美國到加拿大,到處滿目瘡夷,社會秩序幾近崩潰。歷史學家稱之為「西方世界最糟糕的一次生存危機」。
在美國,饑荒促使農民們往西遷徙,成千上萬的家庭被迫離開家園去西北部尋找更加適合的氣候,更肥沃的土地。大規模的人口流動改變了美國的農業結構,產糧區從東部轉移到了西部。西進運動促進了美國中西部地區的開發。印第安納在1816年成為了美國的一個州, 伊利諾伊則在1818年也成為一個州。
被迫遷徙的災民之中就有約瑟夫·史密斯,他們家搬到了紐約州,經歷了一系列神秘事件之後,約瑟夫·史密斯發表了《摩門聖經》,這預示著新的教派--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即摩門教的誕生。
幾乎每一個歐洲國家都出現了「糧食騷亂」,激發了席捲歐洲大陸的革命激情。法國政府倒台,保守的黎塞留公爵應邀組織新政府。1819年夏天,巴伐利亞城鎮維爾茨堡爆發了德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次反猶太人騷亂。饑饉和革命激情又加重了緊張關係和憤怒情緒,使這種騷亂蔓延到全德國,並發展至阿姆斯特丹和哥本哈根。
在德國的達姆施塔特地區,後來成為化學家的尤斯圖斯·馮·李比希經歷了這次災荒,這場悲慘的遭遇迫使他後來開始研究植物營養學,發明了化學肥料,大大增加了土地單位產值。
這次饑荒令食品價格飛漲,以燕麥為例,1815年每蒲式耳是12美元,1816年上漲到92美元,漲幅達8倍。對於主要依賴馬車交通的經濟模式來說,燕麥是必需品。在燕麥短缺的形勢下,促使德國發明家卡爾·德萊斯去探索無須馬拉的新交通工具,結果他發明了「德萊辛」--自行車的前身,這是向個人自動化交通工具時代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大氣層中的火山灰增多導致了這段時期落日時分特殊的景觀,英國畫家透納把這種顏色成功捕捉到了畫布上。1816年6月16日,詩人雪萊帶著未婚妻瑪麗到拜倫位於日內瓦湖邊的別墅度假,結果突然下起了大雨,狂風怒吼,閃電齊鳴。瑪麗與很多文學界人士困守在寒冷多雨的瑞士,6月22日的暴風雨讓他們只能呆在室內,以講鬼故事消磨時光。
他們約定把這些傳說寫下來,1818年瑪麗第一個完工,這就是我們今天讀到的哥特式驚悚小說《弗蘭肯斯坦》或者說《科學怪人》。而拜倫的私人醫生約翰·波堅杜利則寫出了中篇《吸血鬼》。也是在「無夏之年」,拜倫開始寫作他預示末日來臨的詩歌《黑暗》:
明亮的太陽熄滅,而星星在暗淡的永恆虛空中失所流離,
無光,無路,那冰封的地球球體盲目轉動,在無月的天空下籠罩幽冥;
無夏之年對我國的影響更加耐人尋味。當代著名經濟歷史數據考證與分析專家安格斯·麥迪森(Angus Maddison)經過研究發現,1700年時整個歐洲的GDP和中國的GDP差不多相等,而在1700-1820年的一個多世紀中,中國經濟的年均增長速度是歐洲的4倍。然後,在1820年以後的一個半世紀中,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份額一直在下降,並成為世界六大經濟體中唯一出現人均GDP下降的地區。
我國著名經濟史學家吳承明把19世紀上葉的市場衰退,稱「道光蕭條」,這次蕭條是在農業生產不景氣,國家財政拮据的情況下發生的,由此導致一系列的民變。由此而言,1820年代確實可以說是中國經濟發生大轉折的起點。而其背後也許有氣候變冷的深層原因。
一個王朝可以採取海禁和閉關鎖國的政策,但是無論如何也阻止不了太陽黑子和火山爆發。可見古往今來,自然的變動也是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變量。
- Sep 01 Wed 2010 14:46
1816,低溫改變世界:清朝由盛轉衰 禍起火山?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